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临床杂志》 > 2012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2205701
穴位注射治疗呃逆的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月1日 史未名
第1页

    参见附件。

     呃逆,古称“哕”,俗称“打嗝”,以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单纯性呃逆常见于受寒或食入药物、冷食、吸入冷空气、情志不遂、正气亏虚等使膈肌发生不由自主的痉挛性收缩。继发性呃逆者常见于:胸腹手术后、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胸腹腔肿瘤、肝硬化晚期、脑血管病、尿毒症等所引起的膈肌痉挛[1]。多年来,西医治疗呃逆的疗效不佳,为了探讨治疗呃逆的有效方法,本研究以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60例呃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与针灸治疗及穴位注射治疗,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0年2月~2011年6月来我院针灸科门诊治疗的60例呃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例分为2组:针灸治疗组30例,男21例,女9例,其中单纯性呃逆16例,脑卒中伴呃逆8例,恶性肿瘤伴呃逆6例,年龄34-86岁,平均年龄52岁;穴位注射治疗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其中单纯性呃逆14例,脑卒中伴呃逆9例,恶性肿瘤伴呃逆7例,年龄41-82岁,平均年龄54岁。2组病例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

    1.2 方法 针灸治疗组:主穴取膻中、内关、足三里,同时根据患者病情辩证配取相应穴位。患者取仰卧位,穴位皮肤按常规消毒, 针刺得气后,依据患者病情,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分别给予不同处理,行针时间约为2 min,每次留针时间30-60 min,每天治疗1次,4 天为1疗程, 1疗程后评定疗效。

    穴位注射治疗组:穴位注射膻中及双侧内关、足三里,脑卒中患者左侧瘫痪取右侧内关、足三里,右侧瘫痪取左侧内关、足三里。取一次性5 ml注射器配7号针头,吸取维生素B1注射液3 ml(0. 3 g)、维生素B12注射液2 ml(1.0 mg)混匀,刺入皮下0.5~0.8寸,行轻提插手法,待患者有酸胀麻感时且回抽无血后,将药液缓慢推入,每穴注射1~2 ml。上述治疗每日1次, 4次为1疗程, 1疗程后评定疗效。

    1.3 疗效评价

    1.3.1 症状评分标准[2]:以呃逆的发生频率、持续时间及精神状况为症状观察指标,按临床症状轻重分级及评分。0级:0分,无呃逆症状;1级:1分,轻度,呃逆发作频率少,症状持续时间短,仅偶有发生,不影响正常工作及生活;2级:2分,中度,呃逆发作频率较多,持续时间较长,时有发生,轻度影响工作及生活;3级:3分,重度,呃逆发作频率多,持续时间长,明显影响生活及工作。

    1.3.2 单项症状疗效评定标准:疗效指数=(治疗前症状积分-治疗后症状积分)/治疗前症状积分×100%。疗效评定:显效:疗效指数>75%;有效:51%~75%;无效:≤50%。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显效率=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各组治疗后1天、2天、4天症状评分均逐渐下降,4天后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治疗4天后,穴位注射治疗组与针灸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各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 各组治疗4天后与治疗前比较P<0.05;# 治疗4天后穴位注射治疗组与针灸治疗组比较P<0.05。

    2.2 各组治疗后疗效比较:治疗1天后,针灸治疗组及穴位注射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 、96.7% ,显效率分别为16.67% 、33.33%,穴位注射治疗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均高于针灸治疗组(P<0.05);治疗2天后,针灸治疗组及穴位注射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 、96.7% ,显效率分别为20% 、73.33%,穴位注射治疗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均高于针灸治疗组(P<0.05);治疗4天后,针灸治疗组及穴位注射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 、96.7% ,显效率分别为26.67% 、83.33%,穴位注射治疗组显效率高于针灸治疗组(P<0.05),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2 各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 治疗1天后,穴位注射治疗组与针灸治疗组比较P<0.05;▲穴位注射治疗组与针灸治疗组比较P<0.05。** 治疗2天后,穴位注射治疗组与针灸治疗组比较P<0.05;▲▲穴位注射治疗组与针灸治疗组比较P<0.05。*** 治疗4天后,穴位注射治疗组与针灸治疗组比较P>0.05;▲▲▲穴位注射治疗组与针灸治疗组比较P<0.05。

    3 讨论

    呃逆,俗称“打嗝”,喉间呃呃连声,不能自止,轻者不经治疗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可自愈,重者呃逆频繁影响呼吸、睡眠与工作,迁延数日至数月不愈。本病即可单独发生,也可出现在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本病的基本病机多为过食生冷,或外感寒邪,或情志不和,或正气亏损等病因诱发而致胃气上逆动膈。根据中医理论,治疗呃逆关键在于理气和胃、降逆止呃。

    内关穴位于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内关穴可以宣通上下,主治心悸、胸痛、胃痛、呃逆、呕吐、失眠等胸腹部疾病,故《拦江赋》谓:“胸中之病内关提。”内关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 通于阴维脉, “阴维,任脉之会”,阴维主一身之里。因此,内关穴具有调节诸阴经经气的作用,能宽胸和中,理气降逆,治疗胸中气逆之疾。足三里在犊鼻下三寸,离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相当胫骨前肌上。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下合穴,因能治理腹部上中下三部诸证而得名,又称之为下陵、鬼邪、中俞髎;为回阳九针穴之一,土经中之土穴,是强壮要穴和肚腹疾病的常用穴。足三里能调理脾胃,和中降逆,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刺激该穴具有降逆气、止呃逆作用。膻中穴在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女子因乳房乳头有变异,故应以胸骨中线平第4肋间隙处定位为准。膻中为四海之一,即气海,又是八会穴之气会,为任脉之会,为调节机体气血阴阳的重要穴位,针刺后使肺及膈间之气疏通,以助胃气复降,起到主治胸中气逆,宽胸和中,理气降逆的作用,气顺则呃止。《难经三十一难》云:“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其治在膻中。” 通过现代研究也证实,刺激该穴可通过调节神经功能,松弛平滑肌,扩张冠状血管及消化道内腔径等作用,以对各类气病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3]。三穴合用,相得益彰,加强了通降胃气、宣通中焦气机的止呃作用。本研究显示,各组治疗后症状评分均逐渐下降,4天后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说明针灸及穴位注射膻中、内关、足三里治疗呃逆均有效。

    穴位注射法是将小剂量药物注入穴位,通过机械刺激与药物的化学作用的综合效应以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穴位注射后药物沿经络循行直达相应的病理组织器官,充分发挥经络和药物的共同治疗作用。本研究显示,治疗4天后,穴位注射治疗组与针灸治疗组症状积分及疗效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342kb)